借助广西向海经济的发展推动,广西钦州港从地区性港口向国际化港口迈进,从港口枢纽向通道枢纽升级,其“海转铁”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联运班列运输货物的品类达980多种,运输范围辐射我国18个省区市的69个城市、138个铁路站点,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73个港口。图为近日,两艘货轮在钦州港集装箱码头下卸集装箱。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遭遇三年疫情冲击后经济恢复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中国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向好态势,生产消费稳步回升,增长动能不断增强,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当前,中国经济恢复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光明。
信心赛过黄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今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亮点新变化?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形势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
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成功顶住了来自国外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
记者: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如何看待这一数据?
刘向东:回看今年以来经济运行轨迹: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增长4.5%;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增长6.3%;三季度企稳回升势头明显,增长4.9%。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0%的经济增速和过去三年4.5%的年均增速。这一增速在全球大型经济体中保持领先。经历过疫情冲击带来的波浪式波动,中国经济增速正持续恢复向好,将会逐步回升至潜在增速及以上水平。
郭丽岩:今年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成功顶住了来自国外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不同季度之间经济数据虽有所波动,但总体持续回升向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升,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29.8%,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近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预测都显示,中国可以实现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甚至预测给出了更高的增速。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这样的成绩,是在我国经济大体量、高基数的情况下实现的,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的背景下取得的,可谓成之弥艰、来之不易。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2%,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113%,国内大循环的作用更加凸显
记者: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常常围绕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进行。从四大目标看,2023中国经济表现如何?
刘向东:从经济增长看,在全球经济增速大幅放缓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整体回升,尤其是三季度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1.3%,比二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延续了恢复向好的态势。从充分就业看,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保持平稳。10月份,全国和31个大中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均为5.0%,均较年初有所下降。全国物价水平维持平稳。1至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1%和3.6%。10月,CPI同比下降0.2%,环比下降0.1%。国际收支稳健性提升。中国采取有力的稳外贸稳外资等系列政策顶住外需下滑的压力,外贸韧性持续显现,经常账户顺差规模合理,外贸外资保持平稳增长,跨境贸易更加活跃。1至10月,人民币计价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03%。出口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保持基本稳定。
记者: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2023中国经济表现如何?
刘向东: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保持复苏、投资持续加码、出口得到改善。
一是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1至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其中服务需求持续释放,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文娱旅游等服务消费明显回暖,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0%,尤其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8.5%,对消费扩大支撑作用明显。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2%,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113%,国内大循环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是投资在稳定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至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9%,制造业投资增长6.2%,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累计贡献率为29.8%,投资有效发挥了优化供给和稳定增长的关键作用。
三是净出口对增长贡献减弱,但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从外部需求看,受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和贸易投资放缓影响,外贸增长和吸引外资有所放缓。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累计贡献率为-13.0%。1至10月,中国的出口同比增长0.4%,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的出口额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记者: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的重要微观基础。从经营主体的信心活力看,2023中国经济态势如何?
刘向东:从经营主体看,大中小企业经营主体的感受明显不同,大型企业的经营正在恢复向好,但中小企业的恢复略显不足。一些中小微企业经营增收仍然较为困难。10月和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2个月低于临界点,制造业扩张动能偏弱。11月份,构成制造业PMI的分类指数中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8%和47.8%,表明中小微企业经营仍较为困难,小微企业市场信心有待提振。
郭丽岩:民营企业信心进一步提振,制造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民间投资活跃度持续回升。1至10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之外的民间项目投资同比增长了9.1%,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1%,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特别是新赛道新动能相关的民间投资十分踊跃;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比全部基础设施投资高出8.3个百分点。
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四新”经济的引领作用凸显
记者:经济发展,既要看总量数据,也要看结构数据;既要看基本面,也要看新变化。2023中国经济有哪些新亮点新变化?
刘向东:一是工业生产恢复加快。1至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7.8%,降幅比1至9月份收窄1.2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供给较快恢复,成为带动经济回升的强大动力,旅游出行、住宿餐饮等服务需求加快释放,集聚性、接触型服务业明显回升,前10个月服务业生产指数达到7.9%,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5.1%,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0%,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3个百分点。三是新动能快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郭丽岩: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四新”经济引领作用凸显。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都保持双位数增长,有力支撑产业结构匹配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同时着力提升了自主可控与安全保障能力。今年前10月,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快于全部投资8.2个百分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从各项经济数据看,新动能持续增长。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连续3个月回升;太阳能电池、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2.8%、59.1%、34.5%。今年上半年,我国的汽车出口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亮眼。
记者:判断中国经济运行趋势,不仅要看速度,更要看质量和效益。可否结合2023年中国经济,谈谈你的认识?
刘向东:从速度上看,中国宏观经济保持持续恢复向好势头。从发展质量看,主要发展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一是新型工业化进程在提速。以汽车制造、电气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明显。二是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三是网络消费和升级类消费稳步恢复。四是补短板锻长板投资明显增加。1至10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明显高于全部投资。五是企业利润和产销衔接水平逐步改善。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4%,连续4个月保持在97%以上。海外学者评价,中国经济不仅实现增长,而且发展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郭丽岩:中国有14亿多人口和规模最大、成长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群体,拥有超大规模和整体市场的明显优势,更有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这是强化国内基本盘支撑、积极参与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优势和有利条件。
从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到正式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从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到稳妥处置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从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到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我们持续通过改革创新和结构优化赢得优势、赢得主动。
用好“有利条件”,走好“必由之路”,中国经济呈现长期向好的光明前景
记者:展望全年经济,既要看到总体态势,也要看到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困难挑战?
刘向东: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拥有较强的韧性、充沛的活力和巨大的潜力。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压力仍然较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需求仍显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一些领域风险隐患需要高度关注,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同时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并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随着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近期出台的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将逐步显效,家居、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商品和服务消费继续回升,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间投资等扩大投资的政策落地见效;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政策也将发挥作用;同时妥善处置局部风险,预计中国经济有望持续恢复向好,仍将保持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态势。
记者:观察中国经济,既要观短期之“形”,更要察长期之“势”。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刘向东:趋势上看,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蓄。随着居民收入预期改善和收入增长回升,在稳增长稳就业促增收等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国的经济循环将进一步畅通,内外需求的联动更加紧密,工业领域供求关系逐步改善,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投资将持续恢复,新动能继续成长壮大,并驱动经济向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收敛。随着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叠加发力,政策效应不断累积,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势头。
郭丽岩:2023年经济回升向好,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活力迸发,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有坚实基础,也明显提升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成色。中国高质量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支撑条件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民生福祉、企业活力,各项举措形成高效组合拳。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将持续增强,新赛道上的新动能引领带动效应进一步凸显。当前和外来,中国经济都是全球经济的“稳定器”和重要引擎,在巩固自身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固本兴新、乘势而上的同时,也必将有力支撑全球经济加快恢复。
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用好“有利条件”,走好“必由之路”,中国经济呈现长期向好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