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颗
3月6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记者听到了一个来自大别山深处关于“一根秸秆与一个产业”的故事。
分享故事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秀。
从湖北省罗田县走出去、又回到家乡创业的刘锦秀,被人们称为“大别山牧羊女”。2003年,已经走出大山多年的她返乡带领乡亲们养羊致富,至今已有22年。创业初期,刘锦秀利用大别山丰厚的天然山林资源,对山羊进行放养。带着大别山独特的绿色IP,鲜羊肉很受消费者青睐。然而,放养的羊肉太瘦,只能做秋冬季的炖烧产品,而且成本也高。低复购率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难题。一番调查研究后,刘锦秀发现,问题出在饲草营养上。由于放养的黑山羊只食用当地天然植被和草种,营养单一,自然很难“吃胖”。
“后来我们改变了养殖思路,从乡亲们那里收回断奶小羊,按照羊所需要的营养结构就地取材,把大别山的秸秆、板栗和药材渣、花生秧、红苕藤等研发成饲料进行投喂,吃了新料的黑山羊膘肥体壮,羊肉肥瘦相间,口感更加鲜美,养殖成本也大幅下降。”刘锦秀说。
在各级政府补链强链政策支持下,锦秀羊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垂直供应链和专门牛羊技术研究院,饲料饲草育种、育肥、有机肥、屠宰加工销售等5家公司的产业集团。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带动河南、安徽、湖北等省份的15个县市的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
一根小小秸秆,“链”动了一个特色产业。
这些年,刘锦秀和乡亲们立足大别山的绿水青山,探索出秸秆转化为鲜羊肉的绿色发展模式。她惊喜地发现,秸秆综合利用是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综合利用好大别山区的秸秆,她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调研,走乡村、看企业、访群众,和父老乡亲一起算了三笔账。“第一笔账是一减一增的生态账,减的是碳排放,增的是土壤肥力。”刘锦秀说,秸秆焚烧的滚滚浓烟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质,综合利用秸秆减少了碳排放,守护了蓝天白云,用秸秆作饲料,牛羊粪又还田,将土壤有机质提升了15%到20%,土地肥沃了,庄稼长得更好了。
第二笔账是一降一升的经济账,降的是企业成本,秸秆饲料比传统饲料成本低30%,带动养殖成本下降15%;升的是企业效益,一吨优质秸秆能转化为0.5吨的饲料,进而转化为30公斤左右的牛羊肉,市场价格大概在1500元,对企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效益。
第三笔账是一涨一增的民生账。“涨的是咱们农民的收入,增的是就业岗位。我综合调研了解到,黄冈实行的秸秆收储合作社模式,农户每一亩的秸秆增收20元到30元,黄冈的羊业企业建成的秸秆饲料化,畜牧养殖加有机肥形成的全产业链,上下游带动3.2万亩增收。秸秆综合利用的收集、运输、加工等环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刘锦秀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让刘锦秀觉得,“脚下更有力量,心中更有方向。”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还存在收储成本高、产业链延伸不足、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等突出问题。为此,刘锦秀建议相关部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出台政策对农民秸秆种植及离田进行补贴,支持经营主体进行秸秆综合利用的科研转化。
“我会始终坚守大山,养好羊,与乡亲们共同创业,共同致富。”刘锦秀说。